Mood Indigo

一场漫长的自杀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每个人在来到世界之前,并没有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生?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是:不,我不愿意。

可是对于出生,对于死亡,我们都没有说不的权利。这沉重的枷锁和西西弗滚石头的形象一样,牢牢占据着我们的心。

存在对许多人来说,甚至是种痛。而有些伟大的灵魂却有办法将这种无法言说的痛化为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比如爵士钢琴手Bill Evans(1929-1980)。


爵士音乐史上最畅销专辑之一:《Kind of Blue》

Bill Evans 于1929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他接受的是正统的古典音乐教育,并获得了作曲方面的学位。

Bill Evans什么时候对爵士开始产生兴趣比较难以界定,但他凭借古典音乐的基础,将古典与爵士相融合的风格极大影响了后世的爵士钢琴演奏,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师。

1955年Evans搬到了纽约。在那里结识了声名日盛的Miles Davis(1926-1991)。他们在一起录制了这张著名的《Kind of Blue》,1959年8月17日由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唱片发行。发售当天许多人在唱片店前排起了长队。这张专辑也当之无愧地被滚石杂志列入“500张历代最佳专辑”。

有趣的是,关于这张专辑中非常知名的《Blue in Green》一曲,有一种说法认为:Miles给了Evans一张纸,上面有两个和弦:G小调和A大调,并问“有了这两个,你会怎么做?”Evans接过,花了一个晚上写出了这首《Blue in Green》,但最后这支曲子却被Miles冠名。Evans与其理论,最后只拿到了一张25美元的支票;还有种说法认为:当时乐队只有一张粗糙的草稿,Miles喜欢以即兴激发创造力,而这支曲子是由Miles、Evans、John Coltrane和Cannonball Adderley共同在即兴里创作出了整曲。

Evans的钢琴似流水般流畅,似水晶般透明,似女神的发丝在风中被清风吹拂。这是Miles无法夺去的,他一直沉静忧郁而又温柔坚定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辉。对此,Miles评论Evans道:“He plays the piano the way it should be played”。


《Everybody Digs Bill Evans》

这已不仅仅是Bill Evans在1959年于Riverside唱片发行的一张专辑名了,也渐渐成为Evans的乐迷相互识别的一句暗语。

这是Evans第二张专辑。其实制作人一直希望Evans可以更早,以及更多地推出专辑,然而将作品质量视为一切的Evans从来没有停止自我批评,他告诉制作人“我并没有新的东西想要表达”。

这张专辑或许与Evans最成功的系列无法相提并论,但许多乐迷都将它列为私人最佳,因为很少有人能在爵士三重奏里表达出如此精纯的内省与沉思并重的优雅气质,有些忧郁,甚至有些微微的颓丧,像落在深秋红叶上的细雨。

而这也是Evans最迷人的地方。

他的作品,无论是较为轻快的《Waltz for Debby》(已成为标准爵士乐曲之一),还是抒情的《Peace Peace》等等(实在太多列不过来),都十分优雅,堪称“冷爵士”(Cool Jazz)的典型代表。

表面虽冷,却不难体会到Bill Evans身体内在流动着的丰富情感,但这绝不是梵高式的生之欲,甚至是一种冷峻的死之欲。

是的,Bill Evans对人生并没有太多执念与留恋。他的眼神里总透出淡淡的悲剧意味,沉默地一边叼着烟,一边独自沉入音乐。他选择平视人生里的一切失落、虚空与无奈,不愤怒,不挣扎。他永远不会觉得生命是一袭华袍,上面没有虱子,只有一个硕大无边的黑洞。

但,漠然或许只是他无力抵御人生之伤痛的一层面具。

1961年Evans三重奏乐团中的贝斯手车祸死亡,年仅25岁。Evans沉浸在悲伤中数月,无法振作起来演奏,在无形中加重了于50年代末养成的吸食海洛因的习惯。Evans曾说“你们很难理解。那种感觉像是死亡和变形。每天你都在死亡般的痛苦里醒来,而这痛苦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缩影。”

既然无力抵抗,Evans选择在自毁的路上,拖着疲惫的身体缓缓走下去。

Bill Evans的情感深邃而内敛,低调而不张扬,久而久之,它被内化为生命最深层次的情感波动,仅仅在他双手触摸到钢琴的一刻得到恰到好处的释放,因为他早已学会游刃有余地自我克制和收敛,撇除冗余的装饰和直露的剖白。


《We will meet again》

成名后的Evans获得了很多奖项,包括两座格莱美。

60、70年代是他与伙伴合作,演奏,出专辑的高峰期。他也曾努力试着摆脱过海洛因,在1968至1975年间渡过了一段较为平稳的生活,创作出了《From Left to Right》(1970年Verve唱片发行),《The Bill Evans Album》(1971年哥伦比亚唱片发行)等专辑。

在1973年,Bill Evans与Nenette一起步入了婚姻生活,有了一名叫做Evan的男孩。

然而在1979年的春天,当时正在各地巡演的Bill听说了亲哥哥Harold被诊断出精神分裂,并自杀身亡的消息。这对Evans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打击,哥哥是他最亲近的人之一,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不仅无法完整参与巡演,演奏的欲望也像破损的沙漏一般,迅速流失,尽管音乐早已是支撑他活在世界上的理由之一。

1979年8月,Bill Evans录制了生命中最后一张专辑《We will meet again》。这个We自然指的是Bill Evans与哥哥。

Evans一日日呈现出下世的情态来,对海洛因的依赖更为加剧,还主动放弃了慢性肝炎的治疗。他的朋友曾认为,在经历哥哥死亡之后的Evans,也撑不过太多时日。

1980年9月15日,他在纽约的一家医院里病逝。

他的朋友说,Bill Evans的一生像是“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场自杀”。



《I will say Goodbye》

这同样也是Evans的一张专辑名,录制于1977年,1980年才正式发行。Bill Evans用音乐治疗人生中的伤痛,也同样以音乐作别。他对冷爵士及后波普爵士的开拓,以及他对爵士钢琴演奏的贡献早已得到世人的肯定。

1960年代也是爵士乐衰落,摇滚乐兴起的时代。Bill Evans一直坚持着对爵士钢琴的演绎,或协同他那令人忧郁哀伤的旋律为爵士时代的落幕画上了优雅而体面的休止符。

时至今日,听到Bill Evans的作品,仍仿佛可以看到一家Jazz Club,灯光较为昏暗,音乐家孤独地坐在钢琴前,默默抽着烟,闭着眼;若人生是一张纸,他好像在用音符努力抚平纸上的褶皱。灰尘与香烟的薄雾淡淡笼罩在这片空间里,抬起头,仍好像可以朦胧看到当年一个纯真的小男孩,腿都够不到钢琴踏板,在刚刚触摸到钢琴时,脸上绽放出好奇与喜悦的光彩,一旁坐着正在微笑的哥哥。









标签: Bill Evans爵士
评论
热度(11)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致力于精神世界的
提纯
< >
© Mood Indigo | Powered by LOFTER